金剛經第二十八品白話文,原文與講解
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
金剛經白話文
佛說:「須菩提,如果一位菩薩以無數像恆河沙那樣多的世界,全部充滿七寶(珍貴物品),拿來布施;而另一位修行者,能夠深刻理解『一切法無我』,並由此成就無生法忍(即內心安住於法性空無之中,不動不退),那麼這位證得無我之忍的菩薩,所獲得的功德,就超過前者行大布施的功德。」
「為什麼呢?須菩提!因為真正的菩薩不會貪著自己所修的福德,所以說他們『不受福德』。」
須菩提接著問佛:「世尊,為什麼菩薩不接受福德呢?」
佛回答說:「須菩提,因為菩薩所修的一切福德,不應該貪著、執著於其中的成果與回報,所以說『不受福德』。」
金剛經講解
這一品的核心,在於對「無我」與「不執著福德」的徹底詮釋。佛陀以兩位菩薩做對比:一位菩薩以充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,這無疑是世間最極大的布施行為;但另一位菩薩,若能真正體悟「一切法無我」,並於此中得忍(即「無生法忍」,安住於一切法無自性、不生不滅的深觀之中),那麼後者的功德,遠超過前者。這樣的比較表明,在佛法中,最根本的不是做了多少善事,而是做事時的心是否真正無我、無執。因為一切福德,如果伴隨著「我在布施」、「我得功德」的想法,就落入了有相有執的境界,仍屬輪迴因。而一個真正了悟無我的菩薩,行一切善法而不著於行,不計福德、不求回報,這樣的福德才是無漏、清淨、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須菩提於是進一步問:「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呢?」佛陀明確指出,菩薩所作的福德行,不應該貪著。這裡的「不受」不是指拒絕或否定福德的存在,而是指不取、不執、不染著於其中的結果與價值。菩薩為眾生而修,行是無住,施而無念,做了也如未做,不計較、不記錄、不求果報,因此佛說他們「不受福德」。這不僅是一種行為上的放下,更是智慧上的穿透。真正的布施,不只是布施財物,更是布施我執與法執;真正的大乘修行,不是求得更多的功德,而是以無所得心來行一切功德,這樣的功德才是佛法中最純粹、最殊勝的實踐。
金剛經原文
「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云何菩薩,不受福德?」「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:不受福德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