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第九品白話文,原文與講解
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
金剛經白話文

佛問須菩提:「你認為如何?須陀洹(初果聖者)會這樣想:『我證得了須陀洹果』嗎?」
須菩提回答說:「不會的,世尊!為什麼呢?因為『須陀洹』的意思是『入流者』,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入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(六塵境界),所以說『入流』其實是無所入,這才是真正的須陀洹。」
佛又問:「那麼斯陀含(二果聖者)會想:『我得到了斯陀含果』嗎?」
須菩提說:「也不會,世尊!因為『斯陀含』是『一往來』的意思,但其實也沒有真實的往來,所以才叫斯陀含。」
佛又問:「那阿那含(三果聖者)呢?會想:『我證得了阿那含果』嗎?」
須菩提說:「也不會,世尊!『阿那含』意思是『不再來』,但事實上也無有不來可得,這才叫阿那含。」
佛再問:「那阿羅漢(四果聖者)會想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嗎?」
須菩提說:「不會的,世尊!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法叫做阿羅漢道可以得。如果阿羅漢心中這樣想:『我得了阿羅漢道』,那他就還執著於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這四相,便不是阿羅漢了。」
「世尊!佛說我得到『無諍三昧』(即不與人爭、寂靜安住之定),在人中最為第一,是離欲的阿羅漢。但我從來沒有生起這樣的想法:『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』」
「如果我有這樣的念頭:『我得阿羅漢道』,那佛就不會說我須菩提是喜好寂靜山林修行的人了。因為我其實沒有認為自己在修什麼行,也無所執著於得什麼果,所以才叫作須菩提是『樂阿蘭那行』者(喜靜修的人)。」
金剛經講解
佛陀舉出四個聲聞果位(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),層層指出:若聖者心中執著「我得某果」,即落入我相,就不是聖者了。
最終佛讓須菩提自證其身:雖被佛稱為「第一離欲阿羅漢」,但須菩提坦言:他從不認為「我得了什麼道」,因為他通達無我無得之理,自然無所行、無所住,這才是真正的「樂阿蘭那行」。
這段揭示佛教最高的解脫觀:**證道者不自見得道,成就者不自認成就。**越是證得空性智慧,越不會執著有我在修、有法可得、有果可取。這就是「究竟無我」的真義。
金剛經原文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;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是名須陀洹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。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 世尊!我不作是念:『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』 世尊!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,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」